“琴歌”是民间音乐的产物,《诗经》中有相当一部分民歌实际就是“琴歌”。太史公司马迁曾说过的“三百零五篇,孔子皆弦歌之,以求合《韶》、《武》、《雅》、《颂》之音”就可以证明这一点。我国古代的一些民歌或其它民间音乐,也曾被琴家作为琴歌的形式并随着琴的音乐而流传下来,长期保存在古琴音乐之中。
唐代诗人刘禹锡在《刘宾客集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:“四方之歌,异音而民乐。岁月正,余来建平,里中儿联‘竹枝’,吹短笛,击鼓以赴节,歌者扬袂睢舞,以曲多为贤。聆其音,中黄钟之羽,卒章激讦职吴声。”可见,“竹枝”是巴渝一带的民歌,它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已盛行。而琴歌中的《竹枝词》,有可能与古代民间流传的《竹枝词》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。
谱例9 琴歌《竹枝词》
《东皋琴谱》 刘禹锡词 王迪定谱
再如《乐府诗集·清商曲·吴声歌曲》中的《子夜吴歌》,《新唐书·音乐志》载:
“‘子夜’,晋曲也。晋有女子子夜,造此声,声过哀苦。因属吴声曲,又称《子夜吴歌》。”
从这首委婉、优美动人的音调来看,它与今天江浙地区的民间歌曲的音调还是有相似之处的。
琴歌中有一部分是文人们的创作。这部分作品,又可分为两类:一类是直接或间接从民间吸取营养进行加工提高,这些琴歌并不局限于民歌的原始素材,而是保持了与人民的思想、语言、音调、感情的血肉联系。因此,这些琴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,为历代人们所赞赏;如《满江红》(又名《精忠词》)是清代琴家王善所作的一首比较著名的作品。王善是琴学世家之子,他自幼从其王叔均学琴,其琴学造诣极深。这首《满江红》,曲调雄壮,气势磅薄,形象鲜明,在琴歌中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杰作。
另一部分创作则出于某些对歌唱艺术不甚了了的文人之手,这些文人只知按字求声,或依声填词,所以这类作品极难演唱,有的即使勉强演唱,也缺乏美感,像这样的作品不仅无助于琴歌的发展,反而会起阻碍作用。正如鲁迅先生所说:“歌、诗、词、曲,我以为原是民间物,文人取为己有,越作越难懂,弄得变成僵石,他们就又去取一样,又来慢慢地绞死它”。
琴歌的曲式结构是多种多样的,规纳起来有以下几种:
(1) 有一段小曲(即“只曲”)的。如《渔歌调》、《黄莺吟》;
(2) 有三、五段以上的中型曲子。如《阳关三叠》、《伯牙吊子期》等。
(3) 有长达十八段的大曲。如《胡笳十八拍》等。
《胡笳十八拍》不仅鲜明地显示了塞外草原民歌的那种开阔豪放的地方色彩,同时也生动地刻画了蔡文姬的不安和矛盾的痛苦心情;描写纯真爱情的《长相思》,描写真挚友情的《伯牙吊子期》,描写离愁别恨的《凤凰台上忆吹箫》,描写游子思乡的《平沙落雁》等等都是我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精品之作。近年来,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的王迪先生,收集、整理和选定了一本琴歌集,录有琴歌五十多首,为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史增加了新的一页,对于我们进行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有着极为珍贵的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