鼓子词最早是流行于宋代的一种民间歌曲,后来引起了文人士大夫的兴趣,他们利用民间鼓子词的形式创作了一些鼓子词的作品,如吕渭老的《圣节鼓子词》、侯寘的《金陵府会鼓子词》等。这些鼓子词在形式上还比较简单,一般由一个或二、三个同宫调的相同曲调联成,如《圣节鼓子词》就用《点绛唇》反复两次,《金陵府会鼓子词》就只用《新荷叶》一曲而不再反复。
这种鼓子词的进一步发展,就成为一种常在街市勾栏里表演的说唱音乐,如叙述张生和崔莺莺恋爱故事的北宋赵德璘的《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》和《清平堂话本》里的《刎颈鸳鸯会》就是说唱鼓子词仅存的两个实例。前者用《商调蝶恋花》一曲反复十二次,在每次反复之间总夹有一段文言的散文;后者用《商调醋葫芦》一曲反复十次,在每次反复之间总夹有一段口语的散文。这种鼓子词在表演时,由一人主唱兼讲说,另外几人作为“歌伴”和唱兼器乐伴奏,其伴奏乐器以鼓为主,其他可能还有笛等管乐器和弦乐器(见《诗解脞语》)。
唱 赚
唱赚,一名道赚(见《遏云要诀》)。它的前身,原是北宋时出现的民间声乐套曲缠令与缠达。缠令,前有引子,后有尾声,中间插有若干个曲牌。缠达,也叫传踏或转达,前面也有引子,引子后面则用两个曲牌不断反复联成。到了南宋绍兴年间(1131—1162年),杭州勾栏里有个艺人叫张五牛。他采用一种在北宋已经流行的民间歌曲——“鼓板”里分成四片(四段)的《太平令》或《赚鼓板》,创造成一种叫“赚”的歌曲形式,把它与缠令、缠达结合起来,才正式成为唱赚。
“赚”,既不同于自由节奏的散板曲,也不同于固定节奏的有板曲,而是一种兼有两者节奏特点的特殊曲式。
这是一个“赚”的后期实例。曲谱取自清·洪升《长生殿》《偷曲》折。其第一片(谱中“」”处)开头两字(“乐部”)各均匀地打一板,的确使人有一种起板的感觉。接下去,却又转入散板,第三板作为底板打在第一逗末一个音的后面,片尾又打一个底板,这是一般散板曲共有的规矩。第二、第三片开头(“早暮”、“君王”)又均匀地打两板,下面又转入散板。第四片开头(“请同”)也是两板,但到结尾处却从“新”字起突然由散板转为整齐的一板一眼(一个重拍,一个轻拍),使人以为歌曲刚转入新的段落,后面还有许多精采的篇章,但却出人意料地就此结束了。它的这种特点与宋人所说“赚”的特点是“人赚头一字当一拍,第一片三拍:后做此,出赚三拍”(《遏云要诀》),“赚者,误赚之意也;令人正堪美听,不觉已至尾声;是不宜为片序也”(《都城纪胜))等话是一致的。而且从它分为四片的结构形式来看,也可以看出它和四片《太平令》的联系。
唱赚现存宋时歌词与乐谱,仅见于南宋陈元靓《事林广记》一书(图77),计有中吕宫《圆里圆》赚词、黄钟宫《愿成双》俗字谱与称为”鼓板棒数”的鼓板伴奏谱,共三种。其中,《圆里圆》与《愿成双》各由下列曲牌联成,其曲式属带赚缠令:
《圆里圆》:
《紫苏丸》、《缕缕金》、《大夫娘》、《好孩儿》、《赚》、
《越恁好》、《鹘打兔》、《骨自有》。
《愿成双》:
《愿成双令》、《愿成双慢》
《狮子序》、《本宫破子》、《赚》、《?胜子急》、《三句儿》。
据《都城纪胜》、《乐府指迷》等书记载,宋时唱赚已有了自己的专业艺人“闹井做赚人”和专业组织“遏云社”。通过这些艺人的努力,它吸收、融化了当时民间广泛流行的慢曲、曲破、大曲、嘌唱、耍令,番曲、叫声等声腔,在艺术上得以很快提高并趋于成熟。从上述两例来看,其中既有属于慢曲的《愿成双慢》,也有来自大曲或曲破的《本宫破子》、《?胜子急》;既有属于小令的《愿成双令》,也有来自人民生活里的旋律因素——根据街坊叫卖紫苏丸的音调创作的“叫声”——《紫苏丸》;甚至还有属于民间缠令特有的“四遍”(反复四次)的“序”——《狮子序》等等,因此,唱赚的曲牌是相当丰富的。
唱赚的表演,一般在演唱前先要念一首定场诗,称为“致语”。然后由演唱者击板,另由一人击鼓、一人吹笛伴奏(图78),这种伴奏乐队就称“鼓板”。
唱赚的套曲形式,从现存《愿成双》缠令谱来看,主要有两个特点:
(1)全曲除开头两曲外,其余各曲名称虽异,但实际上大都由《愿成双令》的旋律素材变化发展而成,如《愿成双令》开头出现的核心音调,在《狮子序》出现时作了相当大的扩充,变得更加抒情婉转。而在《?胜子急》出现时,又变得欢快热烈,大异其趣(见谱例)。正因为这种核心音调的变奏手法,才使全曲既完整统一又各有不同的性格。
(2)全曲各个曲牌的安排层次很有规律。开头两曲为“官拍”,可能节拍较规整。《狮子序》“其拍颇碎”,节拍为之一变。其后经过《本宫破子》的过渡,到《赚》又以其特殊节奏的唱腔形成高潮,造成“使人正堪美听,不觉已至尾声”的独特效果。最后全曲在欢快活泼的《?胜子急》与节奏自由的尾声中结束。这里,“赚”把全曲分成前后两部分,有强烈的转折对比作用。
由此可见,这是一种新的形式,它的出现,使音乐更加曲折多变。对于细致地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,无疑是十分有利的。因此,它很快就被当时新兴的说唱,戏曲——诸宫调、杂剧、南戏所采用,为日后在中国音乐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曲牌体音乐的发展开了先河。
大约在公元一二三五年前后,唱赚开始歌唱整本的爱情或英雄铁骑的故事,发展成一种说唱音乐,称为“覆赚”。覆赚的曲式,可能是几套唱赚的联接运用,它流行的时间并不长。
诸宫调又叫诸般宫调,它是北宋熙宁、元丰间(1068—1085)汁梁勾栏艺人泽州人孔三传创造的一种以调性变化(兼调高和调式两方面)丰富而得名的说唱音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