空弦音一般不需揉弦,如因乐曲需要时,可用以下三种方法来进行:①以三指按在琴杆上做揉弦动作,使琴弦张力微微发生变化来产生音波;②一指按在千斤上作滚揉,同时稍稍加压来产生音波;③一指按在千斤以上部位,微微在压弦,用改变琴弦的张力来产生音波。但空弦的揉弦音波一般只有音准基线上方的波动,而不易有音准基线下方的波动,因此容易引起音准偏高。解决的办法是:将琴杆微微向右偏斜,即可使空弦音略低一些,这样再加上揉弦动作,音准就正常了。
除了以上所说的改变弦长的滚揉,和改变弦张力的压揉这两种常规的揉弦方法以外,还有改变弦长的滑揉和改变弦张力的抠揉这两种特殊的揉弦方法。
滑揉本是坠胡所特有的揉弦方法,它是以手指在琴弦上围绕音准基线上下滑动,来改变弦长产生音波的一种技法,其符号是“﹋﹋”。滑揉又分小滑揉和大滑揉两种。小滑揉在演奏方法上与滚揉有很多共同之处,它也是以手掌的上下摆动来带动手指运动的,与滚揉不同的是:手指的第一关节不作屈伸运动,而是手指弯曲,以指尖触弦,甚至可以用指甲触弦,在手掌上提时,手指随之向上滑过音准基线,发出略低的音;当手掌下摆时,手指同时向下滑动,发出略高的音,如此循环往复。滑揉是纯粹改变弦长的揉弦方法,因此,在演奏时手指触弦要轻,尽量使对弦压力保持平衡,不要有任何变化,否则将会失去滑揉特有的风味。大滑揉也称悬腕滑揉,顾名思义要将手臂稍稍抬高,使手腕悬起,手指呈居高临下之态,用指尖触弦,虎口要松开,以手臂大幅度的上下摆动来带动左手在琴杆上作整体滑动;手指在弦上滑动的幅度较大,一般都在围绕音准基线上下小二度以上。这种滑揉在河南、山东风格的乐曲中用得较多。
抠揉是用手指的抓力来改变琴弦张力产生音波的一种揉弦方法,它的发音很紧张,类似哭泣的声音,因此多用在悲痛情绪的乐曲中,如:《江河水》等。在运用抠揉时,手指的音位要略低于音准基线,手掌没有上下摆动,纯粹利用握力一抓一放,循环往复,使琴弦张力持续变化而产生音波。为了使手指抓弦更有力,可以将左手腕微微塌下,以手掌抵住琴杆,形成与手指相对的一个反作用力,或几个手指都按在弦上,特别是三指和四指,由于本身力量较为薄弱,更应采取上述的方法来加大握力。抠揉是一种特殊效果的揉弦方法,如果运用不当,将会影响乐曲正常的演奏效果。
还有一种压滚揉,它是吸收了板胡的演奏特点而形成的,常用在陕北风格的乐曲中,如:《红军回来了》、《陕北抒怀》等。压滚揉是将三个手指(一般是二、三、四指)的指尖并成一个平面,手腕微微塌下,以掌根抵住琴杆,于腕力的带动之下,三个手指联合运动,在弦上大幅度地连滚带压,使音高在****度音程的范围内上下波动,极富陕北风味。这也是一种特殊效果的揉弦方法,平时极少运用。
揉弦应该根据乐曲的不同需要来变化地运用,这种变化大约有以下五个方面:①频率的变化,即每一单位揉弦次数的变化,可产生慢揉、中揉和快揉等等;②幅度的变化,即音波上下颤动大小的变化,可产生轻揉、重揉等等。一般来讲,低音区的揉弦频率可适当放慢,幅度可适当大一些,高音区的揉弦频率应适当加快,同时幅度要适当小一些;音符时值短的揉弦频率可稍快,幅度稍小,音符时值长的揉弦频率可稍慢,幅度稍大;乐曲速度快的揉弦频率也快,乐曲速度慢的揉弦频率也相对稍慢;音乐力度强、音色浓厚、情绪较为激烈的段落,揉弦频率快,幅度也大,音乐力度弱、音色清淡、较为抒情的段落,揉弦频率要相对稍慢,幅度也小。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情况,音乐是千变万化的,在运用时,还需要演奏者根据自己对乐曲内容的理解来做出具体的处理。③滚压成份的变化,即滚揉和压揉在揉弦中所占比例的不同调配,可在揉弦的深度、情绪、流畅性等方面形成对比;④揉与不揉、迟到揉(即一个长音开始时不揉,稍迟一点才慢慢地加进揉弦)与终止揉(和迟到揉相反,在一个长音上开始时揉弦,然后慢慢地停下来,末尾不揉弦,多用在乐曲的结束音上)的变化;⑤常规揉弦与特殊揉弦(如:抠揉、压滚揉等)的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