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例子说明丝弦发现阶的杂音,是可以用技巧克服,而且成为一个特有的风格。
至于古琴,也有类似的见解,南京琴家成功亮先生在他的文章《打谱是甚么——与女儿、学生成红雨的谈话》中说过:“(成红雨:)最近听新出版的八张资料唱片,听管平湖打谱演奏的《广陵散》、《离骚》、《款乃》,觉得他的演奏浑厚苍劲的气质,在新一代琴家里很难听到,使人感觉古代的风貌气韵应该是这样的,但我说不出原因……(成功亮:)我也有这样的感觉,这八张资料唱片是五十代表录音的,代表了管平湖、查阜西、姚丙炎的一个时代。去年(按:即1994年)四月初,北京开《中国古琴名琴名曲国际鉴赏会》时又录了四张资料唱片,这四张唱片虽然都用传世的唐宋明清所制古琴弹奏,但已换上了钢丝尼龙弦,从音色上比较,传统的古朴之感已明显不如前者。当然这是说的琴弦改变;那么演奏水平呢?琴乐深层蕴涵较前者已明显单薄,流派特色,个性风格亦不那么强劲……”
以上两个例子,都说明了琴弦的转变,的确改变了艺术的风格,这些改变,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,优点主要在于减少杂音方面,是属于物理性、技术性的;缺点最重要的是内涵明显的“单薄”了,是属于艺术性的。琴弦的转变虽然不是唯一的原因,但最少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。技术性、物理性比较容易解决,艺术性的比较难解决了。
今天丝弦的爱好者虽然只占少数,但他们在最恶劣环境之下仍然坚持不舍,证明丝弦确有它迷人的特点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居住在香港的美国琴家唐世璋,二十多年来对古琴丝弦执著的追求,他把《太音大全集》里的造弦方法翻译成英文,连同自己对丝弦的心得,都放到自己的电脑互联网页上,与全世界的丝弦爱好者交流和分享经验。我在加拿大温歌华认识一位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物理学家伊沃特·考斯特,他就是通过互联网跟唐世璋交流丝弦心得,甚至将丝弦拆开分析它的纶丝结构,证明丝弦爱好者是相当广泛的。而且近年来丝弦的爱好者有增加的趋势,唐世璋和刘楚华去年分别出版了用丝弦琴录音的雷射唱片。苏思棣也将会出版他的丝弦录音唱片。我相信只要丝弦能提高质量,用丝弦弹琴的人一定会啬。中一方面讲,只要丝弦的需求增加,丝弦的质量也一定会提高。这也是一个市场规律。就像古琴一样,近二十几年来,由需求增加,各地出现了大量古琴生产者,有个人小量的生产,也有工厂大量的生产,使古琴的质量不断提高。希望未来琴弦的情况也会一样。
弹琴的人都希望得到一张好琴,每个琴人都在千方百计的去寻找一张称心如意的琴。无论旧琴还是新琴,琴人对琴的要求第一是声音要理想。但是,就是一张九德具备的好琴,如果没有张上一副好弦,发出来的琴声也会大打折扣,这是弹琴的一大缺憾。现在无论是丝弦还是钢丝弦,事实都存在很大的缺点,琴弦困扰古琴界已经不是一两代的事了,我们多得我们先贤,尤其是吴景略、庄剑承、查阜西和方裕庭等前辈,在弦荒危机的关头,为弹琴人解决不可缺少的琴弦问题。
但是,在过去二三十年来,我们因为有了钢丝弦,解决了琴弦的供应问题,就没有进一步要求提高琴弦的水平,这是我们弹琴人的责任。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所以,我认为改良琴弦——无论是丝弦还是钢丝弦,是目前琴人的首要课题。现在弹琴的人是近代珍学衰落以来人数最多的时候,现在也是国家在近代经济发展最好的时候,人们生活水平提高,对艺术水平的要求也在提高,加上工业技术发达,要生产质量水平高,艺术水平也高的琴弦的机会比历来都好。改良琴弦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条件,所欠的只是琴人的积极性而已。
我认为改良琴弦应该从两方面着手:一是改良传统琴弦,二是设计新品种琴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