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词调歌曲
产生于隋唐时期的曲子,流传到宋代被称之为“宋词”,或“小唱”,在音乐上被称之为“词调”,成为宋代歌曲的主要形式。
宋代,由于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壮大,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“勾栏”、“瓦肆”(亦称“瓦市”)。固定的娱乐和演出场所的出现,使词调能在大都市中进行广泛演出和交流。特别是文人士大夫普遍对这种新音乐形式进行填词,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曲子词的写作技巧和艺术表现力。与此同时,他们还进行了大量新的创作(当时称之为“自度曲”),大大推动了词调歌曲的发展,使之成为当时一种最流行的歌曲形式。
在音乐上,词调歌曲由“长短句”组成,使每一个曲牌旋律形成对比和变化,并出现了“减字”、“偷声”、“摊破”、“犯调”等新的音乐形式,使之形成千变万化的色彩,为这一时期歌曲创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。
词调歌曲在音乐体裁上还分“令”、“引”、“近”、“慢”等不同结构。1746年出版的《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》中,所收录的南曲和北曲共有2094个曲牌,连同“变体”共有4466个曲调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唐、宋曲子的曲调,尽管在辑录中有可能被后人加工,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到唐、宋时期这种歌曲广泛传播的情况。
宋代词调歌曲在创作上分“婉约”和“豪放”两种风格,这和国家的政治形势密切相连。宋初年,经过一段休养生息以后,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,出现了暂时的升平景象。虽然这一时期词仍没有脱出晚唐、五代那种“绮靡婉约”的词风,但却比诗歌显得更加坦率和真挚一些,加上北宋封建文化高涨和文人政治地位的提高,范仲淹、欧阳修等人创作了一大批即景抒怀作品;到苏轼时,他一扫宋代前期词的脂香粉气,开创出奇怀逸气、矫首高歌的词风,开南宋张孝祥、辛弃疾等悲歌慷慨、志气昂扬爱国词风之先河,使词调歌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和艺术高度。
到北宋末期,宋徽宗设置“大晟府”,随之出现了所谓的“大晟府词派”。当时的“大晟府”提举周邦彦等人写了大量“自度曲”。周邦彦的词风比较严谨,创作的艺术技巧也很高。特别是他写的“慢词”,深受当时最高统治者赏识,凡他填过的词牌,讲究平仄,词句工丽,音乐严格,成为后世填词的典范,对南宋姜夔的词风影响很大。由于他过于讲求歌词格律而忽视内容,故王国维说他“创调之才多,创意之才少”。
到了南宋后期,以姜夔为代表的部分作曲家,比较注意词的内容和音乐形式结合,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分优秀作品,并有乐谱保留至今,是中国音乐史上极为珍贵的资料,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提供了可供参考的音响和资料。
2 白石道人歌曲
姜夔(约1155-—1221)字尧章,别号“白石道人”,江西鄱阳人。他自幼即以诗擅名,并爱好音乐与书法。他从成年开始,屡次参加科举,但都名落孙山,只好去充当幕僚清客。艰辛的生活使得他视野比较广阔。 图例42 姜白石小像
中年以后,长住杭州。从他有记年的作品来看,自1176---1206年这30年间,他的年华似乎在飘泊羁旅之中度过。《宋史》其传说,他中晚年以卖字为生,或寄寓官僚门下专事写作诗文,终年六十余岁。
姜白石以词著称,其词大多数是纪游和咏物之作,从中也有对于实事的感慨和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叹,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一位非常重要人物。
姜白石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,也是一位音乐家。他的音乐作品现存有歌曲17首,古琴曲 1首(《古怨》)。这些作品情感比较真挚,艺术上也很有特色。17首作品都附带“乐谱”(为工尺谱记写,称之为“旁谱”),这是目前仅见的宋代词调曲谱,对于我们考证、了解宋代音乐情况有着极为重要价值。他的17首歌曲大致分为以下6类:
① 截取唐人大曲中的一部分,即所谓“摘遍”。如《霓裳中序第一》;
② 取不同宫调的乐曲合成一词调,称之为“犯调”。如《凄凉犯》;
③ 记录乐工们所演奏的曲谱。如《醉吟商小品》;
④ 对旧曲加以改编,填入新词。如《徵招》;
⑤ 依他人词调填词。如《玉梅令》是用范石湖的作曲而填词;
⑥ “自度曲”或称“自制曲”。 这部分歌曲有12首,是姜白石自己创作的曲调。这些自制曲,均是先成文词而后制曲,因此作品可以不受句度长短的限制,可尽情地发挥其作曲才能,所以艺术性较高,这也是姜白石创作中最有价值的部分。
姜白石的歌曲,凡有旁谱者均能译出演唱,但这些译谱正确与否尚待研究和探讨,下面仅举《杏花天影》和《扬州慢》二首为例:
《杏花天影》作于1187年。
1186年的冬天,姜白石乘船由沔口(今汉口)出发,在1187年初路过金陵(今南京)时,他怀想起古代文人和歌妓的恋爱故事,欣赏着美丽春天景色,又看到自己在飘泊生活中,前途渺茫,心中不禁产生留恋、伤感的情绪,而创作了此曲。
谱例6 《杏花天影》
宋姜夔词曲 . 1187
“慢”是中国古代歌曲一种体裁形式,“慢”又叫“慢曲”或“慢曲子”,其特点是曲调较长,唱时用板打拍,“重起轻煞”,富有抒情效果。
例43 姜白石的《扬州慢》书影
谱例7 《扬州慢》
宋姜夔词曲 . 1196
宋词与汉乐府、唐诗五言、七言等方整性句式结构不同,它的每个词牌,其名式、结构变化极为复杂。这种长长短短的乐句结构,更适合于表现细致复杂的情绪变化。因此它很快就被新兴的说唱、戏曲艺术所吸收。它的产生对于我国音乐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。
3 元散曲
流行于宋代的词调,到元代时逐渐走向僵化,所以知识分子不得不再以民间曲子为源泉,重新寻找和吸取创作营养,在创作的实践中发展了这一形式。到元代时,文人所填写的曲子,被称为“散曲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