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风琴从诞生到现在已有约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,尽管它属于西洋乐器,但作为簧片乐器其发声的基本原理却源于中国的古老乐器---笙。在东方的管乐器中,笙是最古老的也是最早为人所共知的乐器,在孔子的时期(公元前551----479年)之前就被广泛使用,直到现在每年的孔庙祭祀节上,笙依旧用来进行正式演奏,笙也广泛用于非宗教性场合,为民歌伴奏、独奏或用于歌剧音乐。1777年法国传教士彼尔·阿莫依特(Pere Amiot)把笙带入欧洲引起了人们对自由簧乐器的兴趣,促进了手风琴的产生。
19世纪上半叶,出现了很多以簧片自由颤动原理为基础的乐器,而手风琴的研制和产生也日益活跃起来。1821年第一架手风琴的雏形出自于一个叫Dhristian Friedrich Buschman的乐器工匠之手。他在手提式键盘的基础上装上了一个可伸展的风箱,并将可自由颤动的簧片装置于乐器内部,他称之为hnad aeoline,并于1828年带它离开柏林,巡演于世界各地。1829年,威尼斯人Cyrillus Dannian研制出一种右手似钢琴键,左手有固定低音系统,当中用风箱连接起来的乐器,称之为手风琴,他通常被认为是第一个制造真正手风琴的人,也是第一个为这种乐器命名的人。他因为这项发明而受到皇室的首肯。同年,Sirchaoes Wheatsone发明了六角手风琴(concertina),在英国被授予5803专利号,1840年德国人Heirnrich Banl发明了“班多钮”(bandoneon),这种四方形的键式手风琴常见于阿根廷的探戈中,故又称为阿根廷手琴。此后手风琴的构造和外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发展变化,如右手琴键按全音阶还是半音阶排列,左手自由低音排列是B系统还是C系统或其他方式;风箱开折产生相同音还是不同音;琴的背带是单肩还是双肩等。
手风琴传入美国后,Pietro Deiro将变音器装入手风琴,丰富了手风琴的音色,他也被称为美国手风琴之父。
19世纪末手风琴在俄国受到普遍喜爱,俄罗斯技师伏龙佐等人在此基础上研制出键钮式手风琴,1905年圣彼得堡产生出第一台称为“巴扬”(Bayan)的手风琴。这种手风琴左手与键盘式手风琴相同,区别在于右手部分的琴键是纽扣状的,每相邻的三个键钮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,通常纵向有五排键,除中间第三排键外,其余的音都有一里一外两个键钮供自由选用。由于键钮式手风琴音键排列紧凑,其右手音域比键盘式手风琴宽得多,高音至小字四组G,低音至大字组G,相比之下,键钮式手风琴演奏更方便,表现力更丰富。
20世纪40年代俄国人又为手风琴做出一件里程碑似的贡献,发明了185B.S自由低音手风琴,为了便于演奏,后来又改进为双系统可变换自由低音结构,即左手通过一个变换装置使传统结构与自由低音相互转换,这样,左手的音域从原来的一个八度以内扩大到三个八度以上,具备了演奏复调音乐和近现代和声的功能。从此,手风琴真正步入了专业化艺术化的道路。
随着乐器制造的改进和演奏技能的增长,同时也为了拓展手风琴的艺术空间,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,手风琴的演奏形式逐渐丰富起来,除了常见的独奏,伴奏外,还有多种多样的重奏、合奏、协奏等。尤其是手风琴与其他乐器的合作更加让人感到耳目一新。手风琴在拥有独奏的个性和风采外,还展现出了它成为重奏乐器的诸多条件:音值的持续,音量的对比,音色的变化,音域的宽广,以及多种特殊技巧的表现等,又由于手风琴是簧片乐器,它与大多数管弦乐器在配合时都能达到音色的相合相容。美国手风琴演奏家教育家Robert Davine于1979年写了一篇名为《The Accordion As A Chamber Instrument》的文章,发表在美国的《Accordion Magazine》,论述了手风琴室内乐的发展及其巨大潜力。其中,他认为:“从本质上讲,手风琴有很多小型重奏所包含的先决条件:持续的力量,充满活力的感觉,敏锐的反应,音色和音质的变化以及它与管弦乐在声音上的相容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