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由手风琴组成的重奏作品中,也有很多根据民歌改编的重奏曲,这类乐曲旋律较突出,和声语汇丰富,织体富于变化,所涉及的手风琴演奏技巧也较全面。这类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,《拉斯布哈》、《在那白茫茫的原野上》(德莫夫改编)。在我国手风琴重奏中也有很多这类作品,如:《北京喜讯传边寨》(罗启芳改编)、《草原轻骑》(李遇秋)。
2.古典主义风格的手风琴室内乐:
在手风琴重奏作品中,古典时期的室内乐是主要的基础部分,由于这些作品本身多数来自于弦乐四重奏,因此在用四台手风琴演奏时,也应符合原作的风格,这就需要特别注意变音器的选用、演奏方法以及对作品风格的正确把握。
对于大量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的室内乐,如巴赫、海顿、科雷利、莫扎特等创作的室内乐作品,常用两台或两台以上的手风琴重奏,一个声部由一台琴担任,乐谱几乎不用改动就可直接演奏。值得注意的是,必须要处理好变音器的使用,通过调整变音器能使手风琴的音色接近于本来乐器的音色。
谱例1:《回旋曲》(选自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)
3.现代派风格的手风琴室内乐:
在手风琴室内乐中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不断出现的现代派作品,在这些作品中常采用巴扬与小提琴、大提琴或其他管乐器的组合形式,在这些现代派作品中融入了很多手风琴的特殊技巧,如颤风箱,刮键等与弦乐的颤弓、滑音等形成对应,使作品在整体效果上达到完美体现。
在这里,要特别介绍一下古柏多丽娜的重奏作品。《In Croce》,作于1979年,最先是为大提琴与管风琴而写的,1992年,在德国手风琴教授莫泽尔的要求和帮助下,将其改编为巴扬和大提琴的二重奏。“In Croce”不仅取自于这部作品的基本构思,而且还涉及到它的曲式结构。乐曲开始时由巴扬在高音区奏出连续不断的音符,表现出一种闪烁不定的情绪;同时,大提琴带着颤微的声音在低音区奏出半音阶化的短小乐句,不时地作短暂停顿,仿佛呻吟后的喘息。这两条旋律线逐渐靠拢,直到相互交叉,此时乐曲达到高潮,爆发出极大的威力,仿佛两种力量在彼此较量。乐曲始终围绕着一个基音E,旋律主要采用半音阶和全音阶。尾声部分展示了一个深遂的形象,喻示了这两件乐器在暴风雨般的高潮后又走到了一起。大提琴在E持续音上奏出朦胧虚幻的旋律,巴扬再现了开始部分的乐句,最后乐曲结束在A弦的泛音上。这部作品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的构思巧妙,更在于作者善于把握和发挥这两件乐器的各自特点,使乐器在音色的变化与对比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。其中,巴扬手风琴主要运用了刮奏、半音音簇、抖风箱等技巧。
古柏多丽娜的另外一部作品也堪称手风琴室内乐的佳作:《Seven Words》(《救世主基督临终七言》),作于1982年,供巴扬、大提琴和弦乐队演奏。这部作品在莫斯科首演时隐去了它的宗教性,但呈现在听众面前时这种宗教性却不言而喻,因为弦乐队部分采取了一种类似于众赞歌的写法。全曲分为七个乐章,标题都来自于圣经的故事。最后一乐章的弦乐队主题来自于海因里希·许茨作品中的一个五小节的乐句。这部作品在配器上采用两件独奏乐器(巴扬和大提琴)与弦乐队,为主题的展开提供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,造成了乐器音色的对比和力量的抗衡。给人一种宏大气势和心灵的震撼力。
此外,还有其他近年来出现的现代派手风琴室内乐作品,如Berinsky 所写的《Seaworld 》(小提琴和巴扬),《Il dolce dolore》(大提琴和巴扬); Bronner所写的《 Dream Garden》(大提琴和巴扬)等。